孩子老看米小圈马小跳,有没有问题?该怎么引导读经典

家庭   2020-11-06 08:00:27   点击量:

转自:东西儿童教育(ID: eastwest_edu)

这周末,千妈打卡了一家超美书店,很有茑屋书店的味道,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既视感。

我没事的时候很喜欢逛书店。

一方面是工作所需,不时关注新童书,听听家长和孩子们的阅读反馈;

一方面也是自己所爱,觉得书店能给人一种安全感,走进书店就有一种在精神上被环抱、被安抚的感觉。

这次逛书店,在儿童区看见一妈妈带孩子选书:

“自己挑吧,挑到喜欢的书,妈妈就给你买。”

等孩子挑好书,妈妈一看,皱起了眉头:

“怎么又是马小跳?”

赶紧从一旁书柜上抽出本小学生必读经典,隆重推荐给孩子:

“你瞧瞧这本书怎么样......”

无奈孩子不买账,气呼呼扭过头,一幅“不让我买马小跳,我就什么书都不想买”的表情。

我特别理解这位妈妈,因为类似场景我也经历过。

有段时间,千寻也很迷《米小圈上学记》,每次带她去书店,就直奔儿童区,挑上一本“米小圈”,找个位置津津有味看起来。

我倒不太紧张,因为知道“快餐书”在孩子从图画书往文字书过渡阶段的价值,至少孩子有兴趣,能主动往自主阅读走。(这点我在《“米小圈”这种书到底能不能给孩子看,会教坏孩子吗?》 里有过详细解读)

但老停留在“快餐书”上,还是有问题。这就好比一个人长期吃甜品,久而久之有了味觉底色,儿时的味觉底色难免影响长大后的审美判断。

可想要改变孩子的阅读口味,从“快餐书”转向经典并不容易。

因为“快餐书”轻松诙谐,读起来不累,故事和人物设计又契合孩子生活,像米小圈、马小跳都是孩子熟悉的普通小学生,代入感非常强。

这就是刚开始文字阅读时,孩子更青睐“快餐书”的原因。

那父母是不是静待花开就好,等孩子自己觉得“快餐书”无趣,再进阶到读经典?

不是的。

至少从千妈接触过的家庭来看,家长完全不加引导的,只有少部分孩子自然过渡到了读经典,大部分孩子停在了“快餐书”模式里,有的三四年级照样读马小跳,有的从“马小跳”换成“阿衰”“查理九世”,形式变了本质没变。

其实关于 “引导孩子读经典”,我回头看,觉得父母还是有不少可为的地方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心得体会,希望带给你启发。

01

巧妙介入:由改编电影开启

老读者应该还没忘记,千妈前几天分享过一篇文章《娃反复读一本绘本是好事,爸妈“反复讲”却不是最好回应!》 ,讲到了孩子对重复的热爱。

重复一个熟悉的故事,孩子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会有种“事情还是原来的样子”的感觉,这将使他放心,有安全感。

同时,重复也是孩子很重要的学习方式,通过反复刺激来发展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。

引导千寻读经典时,我就用到了孩子爱重复的特性。先看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再读书,熟悉感会让孩子对书的好感度倍增。

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《查理与巧克力工厂》。很多小朋友可能都看过这部充满幻想色彩的电影,但你知道它改编自儿童文学大师罗尔德·达尔1964年的经典同名小说吗?:)

(图源 电影截图)

千寻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涉足罗尔德·达尔作品的。

读完《查理与巧克力工厂》原著后,我们又陆续读了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》和获得英国惠特布雷德图书奖的《女巫》。

此后,千寻就成了罗尔德·达尔粉,以前常讲“米小圈、铁头怎么了”,现在讲“妈妈你知道吗,《女巫》里最叫绝就是‘86号配方慢性变鼠药’,一滴就能把小孩变成老鼠......”

【不知不觉中,罗尔德.达尔的作品替代了米小圈马小跳】

看过电影再看书,孩子便不会被那些晦涩的文字吓到,反而生出了“重温”的乐趣,从此轻松迈入经典的大门!

这样的重复还能激发孩子观察与思考。

因为改编电影往往不会百分百照搬原著,认真读过书的孩子就能找到不同。以《女巫》为例,千寻读完后就发现:

书里故事结尾,变成小老鼠的“我”虽然打败了女巫,却没能恢复原形,作者认为悲剧结尾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
(图源 童书封面)

到电影里,被改成了皆大欢喜的结尾,良心发现的女巫出现在窗外,手中魔棒一挥,“我”又变回了小男孩。

这个发现引发了一场关于“电影改编套路”的讨论,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,数据证实,电影导演们真的更倾向“大合欢结局”!

02

轻松入门:一定要选对书

在孩子读经典过程中,除了巧用电影引入,还有一点我感触特别深,那就是:

一定要选对书!

在罗尔德·达尔之外,我也曾尝试推荐些我觉得非常好的经典名著给千寻。

结果差强人意,她真的是没什么兴趣,即便有妈妈陪读,脸上也写满了“不想读”三个字。

直到后来我们邂逅了读小库的“名著降维版”,我没花什么力气引导,她就开始疯狂打卡,每天连着读好几本。

平时周末如果天气不错,我们喜欢带上茶具、小零食和书,去楼下小区亭子里读书。自打入了读小库这套书,连续好几个周末,都是必带品。

【路过小男生送了束小雏菊,觉得蛮好看,就拍了张难得的“淑女读书照”:)】

还有一张,是读欧.亨利《圣诞礼物》时偷拍的,已经读了五遍,却并不腻味,读着读着就笑成了一朵花。(我的内心OS:明明是感伤的故事,这娃在乐啥?

真的蛮感谢读小库出品的这套书带千寻“名著入门”,“名著降维版”是我自己给它取的名字,它原名是《读小库大师名作系列》。

里面收录了世界文坛大师欧·亨利、马克·吐温、屠格涅夫等人的经典代表作,插画师都是插画界的佼佼者,连译者团队也是郝广才、林海音、林良等大名鼎鼎的儿童文学作家。

(图源 当当)

之所以叫它“名著降维版”,是因为我觉得它太适合孩子了,如此友好,完全就是为6-12岁孩子量身打造。

√ 首先,它选作品很用心,有“认真对待一个孩子”的调性。

采录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,多数孩子都能顺利读下来,这样的阅读体验把孩子读名著的畏难情绪降到了最低。

虽然篇幅不长,却篇篇都是精品。

语文课常驻嘉宾《圣诞礼物》,明显的欧.亨利式结尾,出乎意料、直击人心;

(图源 内页)

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的《小鹌鹑》,无私的母爱让我和千寻读完后感触良多。

(图源 内页)

千寻最喜欢莫泊桑的《快乐的死刑犯》。

讲的是在摩纳哥,既无死刑也无监狱。有人犯罪后,不仅需要借断头台,还需要盖监狱,给国家经济带来很大负担,最后只好让罪犯逃走,可是罪犯在监狱待得很舒服,竟然不肯走......故事情节有趣又充满哲思。

读完这个故事,我们顺势查阅了摩纳哥历史。

摩纳哥真的好小啊,这个面积只有1.98平方公里的国家还没有颐和园大,是世界上仅次于梵蒂冈的领土面积第二小的主权国家。

然后,还探讨了下简单的“社会学”:

“如果你是国王,怎么做才能达到惩罚罪犯的目的,又不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呢?”:)

(图源 内页)

系列里其它书也都很精彩,每本都可以讨论很久,千寻耳濡目染间,也学了不少好词好句和写作方式。我忍不住在心里感叹:

有限时间里,还是该给孩子多读读好书。

这些经典作品,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褪色,确实有它的道理,不论故事设计、内涵深意还是遣词用句,都更具匠心!

√ 其次,必须说说这套书的插画。

插画棒到什么程度呢?

棒到我一眼看过去就觉得,这不是一套书,而是一套值得收藏的精品。

就拿千寻喜欢的《快乐的死刑犯》来说吧,绘者是德国著名插画家埃达·斯基伯,她的作品曾多次入选“波洛尼亚国际儿童图书插图大展”,诙谐风趣,深受孩子喜欢。

屠格涅夫《小鹌鹑》绘者是画家阿丽娜,擅长用透明水彩,画风轻柔淡雅。

(图源 内页)

郑清文的《春雨》,绘者是大家熟悉的几米,也是千妈自己很喜欢的。:)

(图源 内页)

其它插画也都很美很有延展性。放两张随手拍,给大家欣赏:

(图源 内页)

千妈一直觉得,插画在一本童书成为经典过程中的价值不容置疑。

好的插画能帮助孩子轻松理解故事、增加想象,就像艾莉森·卢里在《永远的男孩女孩:从灰姑娘到哈利.波特》中所说:

插画为我们增添了故事的想象,把故事刻进了心里!

以上两点,就是我在引导千寻读经典上比较深刻的体会。

如果你正好有点担心孩子读太多“快餐书”,想要引导孩子读经典,不妨一试。

看到这里,或许还有爸妈心存疑虑:真的需要如此费心引导孩子读经典吗?

我记得畅销书作家、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曾在“美国大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”主题演讲中,讲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点,就是:

美国很多高质量学校,学生每个暑假至少要读10本严肃经典著作,有的还要写评论,在课堂上做宣讲。

相比而言,咱们中国孩子在有质量的严肃阅读上还任重道远。

至于严肃经典阅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,我想,《纳尼亚传奇》的作者C.S.刘易斯说过的一段话是最好的回答:

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作品,在读过的人身上构成了一种宝贵经验,这些经验是价值的衡量标准、美的范式,使人终生受益!

*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东西儿童教育(ID:eastwest_edu),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,用心带娃,用心观察。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、素质教育心得、国内教育实践,为3-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、专业、国际化的教育指引。

热门推荐

最新资讯

首页
栏目
首页 美容 身材 生活 健康 娱乐 图片